高氏名人

西汉礼学高堂生

时间:2012-6-12 21:02:39  作者:转载  来源:高傒文化园  查看:1138  评论:0

 

 

 

汉制相传起叔孙,咸阳天子始知尊。当年早见高堂礼,绵蕞区区何足论。这是清初诗人、新泰知县卢綋(1610~?)的七言绝句《过苗庄谒高堂先生墓》,诗中所咏的高堂先生,即高堂生,字伯,是西汉初期礼学宗师、中华礼学的传承者。清·乾隆《新泰县志》卷十六《人物·文行·汉》载:高堂生,汉兴为博士。以礼书十七篇授瑕邱萧奋,奋授后苍,苍授梁人戴德、戴圣。后世言礼者,咸宗之。新泰市龙廷镇苗庄,是高堂生的故乡。本文以历代正史与新泰方志资料相结合,对高堂生的郡望籍贯、传礼始末、重要影响、后世传人诸方面的情况略加梳理。

望出齐郡 籍贯新泰

阀阅齐郡;启姓高堂。”“姓启春秋祖脉远;望出高堂苗裔长。”——这是高堂家族祠庙里常用的堂联。高堂之姓,起源单一,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卿士高傒之后。高傒之先,是齐国宗亲,齐文公之子公子高,封于高邑,其后遂以高为氏,高傒乃文公孙辈。据《通志·氏族略》、《通鉴注·魏纪五》等文献记载,高傒,号白兔,谥敬仲,史书中多称之为高子,食采于高堂邑。

《左传·杜注》云: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为上卿。高傒迎小白于莒,有立国之功,《史记·齐太公世家》载:乃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高傒立之,是为桓公。桓公即位,高傒权居三分。《管子·小匡》载:国设三军,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国语·齐语》云:士商十五乡,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高傒不仅在内主军、主政,对外并曾代表桓公安乱,称盟诸侯。《国语·齐语》载: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君弑死,国绝无嗣,桓公使高子存之。《公羊传》同载: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存鲁……鲁人至今以为美谈,犹望高子也。对此,《榖梁传》评曰:高子能深执忠臣之义,勉其君以霸。因事制宜,立僖公而盟之,鲁国遂安。以此见,权在高子。高子之为人臣,忠也,从义不从命矣。高傒平鲁乱立僖公而安鲁,是奉命行事;但盟会以礼当是诸侯国君主间或由君主授权人的事,高子未得桓公授权,立僖公则盟之,与盟是违礼的。然而《榖梁传》却没有指责他违礼,而称之谓因事制宜,这样做对安鲁更有利,并能睦邻,是从义不从命之举。从这里我们既看到了高子在齐国内位之高、权之重,又能理解他深执忠臣之义之心,从而得到了桓公的信任和国人的拥护。

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为齐国上卿,其后人有的遂以邑名为氏,称为高堂氏。《姓氏急就篇·上》载:齐卿高敬仲食采于高堂,因氏焉。《姓考》说:齐国的卿大夫高敬仲的食邑在高堂,因以地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齐郡。《史记》记载中有鲁国人高堂伯人,《汉书》记载中有高堂生,《三回志·魏志》记载中有散骑侍郎高堂隆,《晋书》记载中有高堂冲。

姓氏研究者发现:高堂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代以来在山东中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齐郡(今山东淄博临淄城北)为郡望。高堂生,史籍中称鲁高堂生(如《史记》)。三国魏时名臣高堂隆是其后人,《三国志·高堂隆传》称泰山平阳人,鲁高堂生后也,即泰山郡平阳县人,高堂生之后。可见,高堂生家族在西汉时期播迁于泰山郡平阳县,即后来的新泰县,其具体居住地则是今新泰市东北龙廷镇的苗庄。

清代初期,新泰东北的高堂生墓曾出土汉礼经博士高堂生墓砖。清顺治年间,新泰知县卢綋到任之后,拜谒墓前,曾有过调查和讨论。新泰县治东北龙廷庄西有先儒高堂公之墓在焉。……“余初疑其既失封识,亦莫辨为公茔,而邑庠刘生四聪为余言:数年以前,斯冢适陷,内有石椁,骨骸尽露,状甚奇伟,绝不类今人,椁旁有砖,硃镂其上,云汉礼经博士高堂生……则斯冢之为高堂公,固断断无疑矣。可见,高堂生之墓在新泰,曾经有过较早的实物证据。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高傒文化园  联系人:高振 13475619705 站长:高子文 0533-7702904  邮编:255416 QQ:840795757 QQ群:8885258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高傒文化园  电子邮箱:baituqiu@126.com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70085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