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原创

高姓族人对中国古典戏剧发展的重大作用

时间:2012-6-14 8:20:14  作者:高氏家谱网  来源:高傒文化园  查看:520  评论:0

 

 

中国戏剧是通过演出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世界剧坛占独有特殊的位置,中国古典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剧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但其过程是漫长的,到了宋元之际才得以基本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基本形式。 


    高姓人在中国戏剧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戏剧创作,还是演出骨干都起到了举世瞩目的重大作用。 


一、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 

  
    宋元南戏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在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形成的。而明清传奇,则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为的戏曲形式。它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嘉靖盛行,万历极盛。高则诚、高濂,都是南戏创作的重量级人物。 


    高则诚生于1305年,原名明,号则诚,又号菜根道人,瑞安阁巷人,有南戏鼻祖之称。他从小就受到父母和外祖父的影响,深谙南宋灭亡的痛史,同情广大人民的痛苦,具有一定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元朝建立以后,高则诚考中进士,断断续续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后专心致志从事他酝酿已久的《琵琶记》的创作。。《琵琶记》上演以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在元末的剧坛上成为一朵璀璨夺目的鲜花,六百多年,流传不衰。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弘扬瑞安的优秀文化传统,近年来,瑞安市成立了高则诚研究会,并在高则诚的故乡――阁巷镇柏树村,修建了一座高则诚纪念堂。 


    高濂,明代戏曲作家。字深甫,号瑞南。浙江钱塘人。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高濂所作传奇戏曲《节孝记》,分上下2卷,包括两个剧本。上卷《赋归记》写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节操;下卷《陈情记》写李密侍奉祖母的孝道。《玉簪记》描写女道士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故事。故事素材来源于《古今女史》。写南宋时陈娇莲与母亲避金兵乱,途中走失,娇莲入金陵城外女真观为女道士,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应试落第,不愿回乡,也寄居观内。一日妙常乘月明弹琴,潘生寻琴声来访。潘生奏〔雉朝飞〕,妙常奏〔广寒游〕,情意愈合,潘生遂以情挑,妙常以礼相拒。又一日,妙常在屋中假寐,潘生来访,在书桌上得妙常题情诗,遂共明心愿。一夜,潘生赴约会途中,被姑母训诫,又逼他早日赴试,并亲送至江畔。妙常私雇小舟,追赶上潘生,以玉簪为表记相赠,潘生酬以鸳鸯扇坠, 二人相泣而别。后潘生及第授官,得以成婚。全剧共34出,成功地表述了人物的心情,没有雕凿、堆砌的痕迹。是一出长期流传演出的名作。所作传奇戏曲还有散曲。现存小令十余支,套曲十余套,见于《南词韵选》、《南宫词记》、《吴骚合编》、《词林逸响》等书。此外,有《雅尚斋诗草》初集、二集,《芳芷楼词》和《遵生八笺》等。 


二、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古人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全元曲,收入了高文秀、高茂卿、高明、高安道、高栻、高克礼等的著作,这些都是有特别影响的作品。其中最为突出的: 



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被本站转载的文章,对于原始作者及转载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

相关评论
高傒文化园  联系人:高振 13475619705 站长:高子文 0533-7702904  邮编:255416 QQ:840795757 QQ群:8885258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高傒文化园  电子邮箱:baituqiu@126.com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70085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