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自莒返国,傒与国氏,实为内主。桓公即位,高傒权居三分,《管子-小匡》载:“国设三军,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国语-齐语》云:“士商十五乡,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高傒不仅在内主军、主政,对外并曾代表桓公安乱称盟诸侯。《国语-齐语》载:“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群弑死,国绝无嗣,桓公使高子存之。”《公羊传》同载:“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存鲁……鲁人至今以为美谈,犹望高子也。”对此,《谷梁》评曰:“高子能深执忠臣之义,勉其君以霸。因事制宜,立僖公而盟之,鲁国遂安。以此见,权在高子。高子之为人臣,忠也,从义不从命矣。”高傒平鲁乱立僖公而安鲁,是奉命行事;但盟会以礼当是诸侯国君主间或由君主授权人的事,高子未得桓公授权“立僖公则盟之”,与盟是违礼的。然而《谷梁》却没有指责他违礼,而称之谓“因事制宜”,这样做对安鲁更有利,并能睦邻,是“从义不从命”之举。从这里我们既看到了高傒在齐国内位之高、权之重,又能理解他“深执忠臣之义”之心。从而,得到了桓公的信任,国人的拥护,历史的赞许。 高傒殁,葬于齐都廓城北二十华里淄水之上,齐燕交通干道东侧处,书称高敬仲墓,当地群众因其号白兔而称之谓“白兔丘”。墓北一临近庄园也因之而名之曰“白兔丘庄”。对此,方志载称:“高敬仲墓在县城北二十里白兔丘庄”(明嘉靖《青州府志》)。《山东通志》同载:“高敬仲墓在县东北二十里,白兔丘庄。”《临淄文物志》称:“高傒墓,俗称白兔丘,位于今敬仲镇白兔丘庄东南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