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时期上至帝王君主下到贵族宦臣都有其庞大的祖系墓群,这一历史现象涉及到整个人类社会部落或群体氏族大家庭。如:京都塞外的皇帝陵、贵族氏系墓群、氏族部落墓田等。这些大型古墓群,一是体现当代墓主人的社会地位,二是体现出墓主人家族兴衰的时代背景。当然,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墓主人家族的兴衰远不只是这些表面现象,还有随葬品的奢侈等。由于中国统治者形成年代久远,而且受朝代明争暗斗等背景的影响,有些古墓群早已消失殆尽或在地表无存这并不为奇。然而,引起考古学家和政府文物管理部门观注的不但只是那些已知的表面部分,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和保护那些还未曾发掘地文物来源这个文化宝库。地下文物商贩或不法之徒,也整是看准了在文物管理中的弊端和落点才使他们有机可逞。
在古齐都临淄城周围几十里的地面上,大约分布着150多座古墓,被称为“临淄墓群”。古墓的形成年代自春秋中后期至秦汉时期。墓主有国君、王侯、贵族、大夫、将军、名士等。墓的形制多为高大的封土墓,状如山丘。1977年,国家将“临淄墓群”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立石质标志于各古墓旁。这些古墓中有代表性的是晏婴冢、三士冢、管仲墓、四王冢、二王冢、高傒墓、田穰苴墓、田单墓、西汉齐王墓、太公衣冠冢、孝公墓、庄公墓、康公墓、杞梁墓、孔融墓等20余处。从这些墓主人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他门都是对当时时代有重大影响的国君和贵族及宦臣大夫的墓冢。从时代国治和墓冢建造地程度来分析,也只有以国之力才有如此奢侈之举。然而,由于这些古墓年代久远,或受修造质量或受地理影响及风残水浸之故,有些早已失灭。现保留下来的应是当代精品系列或者是后人看管修护之功。如:在考证晏婴冢时考古工作人员发现晏子墓冢封土不实,且封土中存有土杂和汉代瓦片等遗物。如此现象可以认定墓主人名不其实,或后人为了纪念墓主人给修筑的一座假墓等解释。在临淄古墓的考究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临淄古墓群的形成年代是起春秋中后期到秦汉时期。墓主有国君、王侯、贵族、大夫、将军、名士等。也就是说春秋前期临淄并没有庞大的古墓群形成体。据当前史考,春秋年代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约计294年的历史。根据年界推算,管仲卒年公元前645年,齐桓公卒年公元前643年(墓冢无定论),齐上卿高傒卒年是公元前637年,齐孝公卒年公元前633年,也正应合了临淄古墓群的形成年代。而对临淄古墓群的考究中,发现这些墓群与所葬年代、墓群地理方位、族亲氏系等有着必然关系。如:四王冢和二王冢集中在临淄城东南牛山之东和鼎足山之间,据新的考证资料证实,这6位国君墓均属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田齐主的墓葬。而春秋中后期的姜齐孝公墓、庄公墓、康公墓确分别葬于临淄交外异地,且与春秋中前期姜齐的诸候墓似乎毫无联系,这并不复合古代王陵墓治。相传姜太公死后葬于周的镐京,故《史记?集解》引郑玄言曰:“太公受封,留为太师,死葬于周”。《礼记?檀弓》也载:“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以理姜齐六世以后的胡公、厉公(姜无忌)文公等20几位国君都应在齐地落葬,而如今临淄境内或古齐地域尚未发现他们的墓葬遗址,这确有些不正常之理。这一现象很值得考古学家们去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