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专刊

高傒墓历史纪实资料整理(二)

时间:2011-6-14 8:26:38  作者:高傒文化园  来源:高傒文化园  查看:600  评论:0

   匡世名臣  逝守大齐

傒公墓陵  第一风水

齐上卿高傒逝世后,其儿子庄子虎世袭上卿之职,虽说高庄虎相继英勇,但毕竟功德待立,忧威望不足服众。故此,齐孝公君臣议定将上卿高傒葬于齐城以北二十里,齐燕交通要塞、淄水之滨。以示对来往燕戎之客商和国人之敬畏。

高傒墓冢东靠淄水,西临齐燕大道,南览齐城都府,以北是齐国接燕地的大平原。以高傒之号“白兔”而得名的“白兔丘庄,就建立在傒公墓冢北邻(现白兔丘庄已向西向南迁移百余米)。上世纪60年代初期高傒墓的大约尺寸是墓高约7米,东西宽约45米,南北长约40米,周围长约180米。当年,高傒墓虽坐落在平原地区,但选址却在距齐燕大道高约10多米的丘陵地带,丘陵的自然高度再加上墓冢的高度显得高傒墓更加威武壮观。而当前的高傒墓却不然,东西已不足23米,南北不过25米,墓顶最高不超过5米。墓周围呈现着伤痕累累的悲惨景象。当年威震一方的高傒墓冢竟如此之残缺不整,必然有其一言难尽的悲惨经历。当人们扯起高傒墓那久远的往事时无不令人伤心与感叹。

高傒逝世后其子孙相继世袭上卿之禄,并兼守国之职。到高傒六世孙高止,字子容,高氏家族开始失力。史料载:齐大夫高止曾与各国大夫一同为杞文公营建新都,因高止有好生事非、居功自傲、独断专权等失德行为,终究遭到大夫们的排斥和打击。于齐景公四年(公元前544年),高止被宗室大臣公孙虿,公孙灶驱逐到了燕国。齐景公死后(公元前489年),田乞发动宫室政变,赶走了扶国重臣高、国二氏,拥立了公子阳生为齐国君主,田乞自立为相掌握了齐国的朝政,从而为齐国后来“田氏代齐”奠定了基础。从此高氏失国走向没落,而且不断遭受田氏的迫害,便纷纷离齐奔燕鲁渡生。

高傒子孙失国以后,大部分逃往到燕、鲁等国,也有的在高傒赐封之地卢邑,改高为卢氏,这也是卢氏出于高姓另一出处之所在。

高傒后裔虽远离了齐国故土,但高傒墓仍完好无损的巍然屹立在齐城以北的白兔丘。这一功德的体现,应该归功于高傒平生德高望重和其功高盖齐之功。

听乡里老人们说:“唐朝贞观年间我们村上建了两处庙宇,一处是村北北阁子之上的‘真武庙’,另一处就是建在高傒墓顶上的三间‘观音殿’”。传说:清雍正八年(1730年)淄河开河洪水泛滥,高傒墓解救了一方百姓,乡亲们为了报答高傒墓救命之恩德,自发捐资对高傒墓冢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护。据说,这次捐资修护高傒墓大大出乎组织者的意料,所捐款物远远超出了预先的捐资计划。就是在此等气氛形势下,在高傒墓西旁依托傒公墓又建造起了一所豪华的“关圣帝”寺院。此一时的高傒墓更加威武壮观、气势凛然,上层寺院中是装修一新的 “观世音殿”,观音殿西侧又建造了三层六角飞檐式的“魁星阁”楼和半封闭式的红柱青瓦南北走廊;观音殿东侧是“土地神”庙,东南角是钟楼和禅房,还有一棵古老粗大的古槐树,寺院正南面是朝南的朱红大山门。整个墓顶寺院的四周自高傒墓的墓基到墓顶全部是用青砖护围着,上层寺院四周是一米多的围墙。特别一提的是,“魁星阁”楼内有一尊魁星神像,魁星神像单腿向后翘起成半蜷曲姿势,右臂高举手拿一只铁筆,人们用手拨动一下魁星神像他就会自行转动,但不论怎样转动在神像停下来的时侯,他总是面朝东南方向。据老人们讲,这尊魁星神像是一尊“考神”,上早年间赶考的举子和求学的学子见他必拜,以求考神保佑举子和学子们带来好的运气。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高傒文化园  联系人:高振 13475619705 站长:高子文 0533-7702904  邮编:255416 QQ:840795757 QQ群:8885258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高傒文化园  电子邮箱:baituqiu@126.com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70085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