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专刊

白兔丘的由来

时间:2010-6-12 8:30:02  作者:高傒文化园  来源:高傒文化园  查看:1921  评论:0

敬仲镇白兔丘村有一座高大的古墓,相传是齐国上卿高傒的墓。敬仲镇和白兔丘村,就是为纪念高傒而命名的。

    高傒号白兔,谥敬仲,世称高子,是姜太公的后裔。齐八世国君文公赤之子,曾被封于高邑,故叫公子高,即是高傒的祖父。后来,高傒以其祖父封邑为氏,所以高傒就是后世高氏的始祖。高傒受天子命,为齐之监国上卿,地位非常显赫,德高望重。齐襄公之乱后,公子小白被立为国君,“傒与国氏,实为内主。”(《史记·齐太公世家》)当时齐都临淄分为21乡,桓公领11个乡,高、国各领5乡;齐国有三军,桓公与高、国各领一军,且有发号施令之鼓。

    高傒的功绩,首先是主立小白为君。可以说,如果没有高傒作内主,出奔在莒的小白不可能为君,也就没有后来创立霸业的齐桓公了。在齐桓公开创霸业的过程中,高傒与管仲、鲍叔、宁戚、隰朋等,在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加强法制、富国强兵等各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当鲁国发生庆父之乱时,又是高傒奉桓公之命,带兵赴鲁安定了鲁国。当时鲁国主动要求成为齐国的附庸国。而“正而不谲”(孔子语)的齐桓公和高子没那么干,用管子的话说就是“诸侯亲昵,不可弃也”。高傒在成鲁之后,便回到了齐国。至使鲁国君民甚为感激,把高傒当作神圣一样歌颂、崇拜,曰:“犹望高子也”。高傒去世后,被安葬在国都北10公里的高丘之上。高傒墓东临淄河,西傍齐燕大道,高大巍峨,气势峻伟,后人在墓顶建魁星楼,在墓西建关帝庙。

    日寇侵华期间,将上面的建筑拆除,建立据点。后来,王六的“保安团”三团,又在墓上建大楼(解放后毁掉),使高傒墓屡遭破坏,面目全非。1970年,曾在高傒墓附近出土了制作精良的高子戈、石磬等文物。1977年,高傒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兔丘村,村碑载“周代立村”。因高傒号白兔,故其墓也叫白兔丘,高傒乃天子命卿,在桓公时期,其权位仅次于国君,故去世后丧葬崇隆,驻有大批卫士护墓。这些卫士带家属定居墓北,世代相沿,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村落——白兔丘村。

    白兔丘村和高傒墓一样,地处高陵,周围又有大沟环绕,在淄河发大水时,四面一片汪洋,而墓与村却如孤岛独立,安然无恙。白兔丘村是临淄齐都的重镇,是护卫齐都的北大门,齐燕大道直贯村之南北,村内有一条街风,风吹不起尘土,故叫青龙街。南门叫朱雀门,原有阁楼,叫南阁子,早已毁坏,仅余门洞。北门是玄武门,叫北阁子,上面建高大巍峨的真武殿,气势恢宏。北阁拆除时曾发现唐贞观年间之残碑,清代进行过大修。殿前东南角有钟楼,内悬一个大铁钟,撞击时声振数里。殿周围有挺拔直立的古柏数株,正南为大影壁墙,北有接殿通廊,东西砖花墙围护,颇为壮观。殿基下有几十米长的砖石砌的门道,由青石铺地面,盛夏之时,门洞内凉风习习,村民多在此乘凉,行路人也在此歇脚。

    出了北门,有三座不同方向的砖石砌的立交桥,一大桥洞面撑南北(齐燕)大道,另两洞面撑往东北和西北,桥上都设有砖石栏杆围护。东西崖头广场上有三官庙和麦姑庙。每当夏秋之季,淄河洪水暴发时,大水从河床流入高傒墓南的大沟(叫猪草沟),绕白兔丘村,由户王庄前一直向东,穿过立交桥洞再入淄河。人们这时多集于桥上,扶栏观水,成为当时的一大景观。

    站在立交桥上眺望北阁子,高大壮观。村内有文昌阁、药王庙等许多庙宇建筑,在“破四旧”期间荡然无存。

齐文化研究社  朱广浩

2008320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高傒文化园  联系人:高振 13475619705 站长:高子文 0533-7702904  邮编:255416 QQ:840795757 QQ群:8885258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高傒文化园  电子邮箱:baituqiu@126.com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7008583号-1